春节假日里大家免不了走亲访友、觥筹交错,一些流传甚广的“酒桌谣言”让不少消费者深信不疑。为帮助大家厘清“谣言”,让流言止于智者,近日,业内多位专家组成权威专家团破解了很多长期在朋友圈流传的“酒桌疑惑”。
白酒的品质内涵由水、酒精和风味物质三者之间的平衡决定,优质低度白酒的生产技术方面的要求更高,工艺更复杂,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更高。国际主要蒸馏酒都是采用原酒降度而来,原酒酒度太高不适合直接饮用,所以主流蒸馏酒酒度都在40度左右。而中国白酒的酒度随着时下人们消费需求逐步变化,优质、低度白酒是我国白酒的发展方向。
白酒本来并没有香型之分,建国后在对全国酿酒工艺研究总结技术上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正式提出和确立了清香、浓香、酱香、米香和其他香五大白酒香型,浓、清、酱为白酒基础香型。美食美酒相伴,中国区域饮食习俗的差异决定了白酒风格的差异。
在同一酒度下,酒质的好坏主要是微量呈香味物质的种类和结构决定,这些物质的变化对酒花大小及维持的时间的影响有限。同香型酒的酒花大小及维持的时间与酒的度数直接相关(酒精度越高,酒花泡沫越大,维持的时间越长)。摇晃酒瓶酒花维持的时间越长,主要是和酒度相关,以此判断是不是纯粮好酒不科学。
白酒加入碱面后溶液呈强碱性,其中某些微量组分物质(酮类、含氧杂环等物质)在碱性加热条件下能通过结构发生变化,因而呈现出黄色物质。而白酒十大香型各酿造工艺不同,含微量组分物质不同,加入碱面后加热,有些会变黄,有些则不会,以此来判断是不是固态法白酒并不科学。
葡萄酒色素在纸巾上移动的状态与以下因素相关:酒的浓度、酒精度、酒龄(保存条件),用纸巾并不能鉴别葡萄酒的真伪。
葡萄酒瓶底的凹槽,是吹瓶工艺的需要、能够让瓶底/身更坚固,减少接触面,使瓶身直立性更好,方便汇集沉淀,方便运输/瓶储管理,并不能用来鉴别葡萄酒的真伪与好坏。
人在饮酒以后,酒精(乙醇)在人体的消化道被吸收进入血液,少部分的量经由肺和肾排出,大部分代谢过程发生在肝脏。 据《临床药理学》解释,酒精的分解代谢主要靠两种酶:一种是乙醇脱氢酶(ADH ),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ALDH,其中起最大的作用的是ALDH2)。
人体中都存在乙醇脱氢酶,而且大部分人数量基本是相等的,但缺少乙醛脱氢酶(ALDH2)的人则比较多。那些喝酒容易脸红的人体内则是乙醛脱氢酶相对较少,使得乙醛在体内无法转变为乙酸,持续蓄积在体内。乙醛在心血管系统中主要体现为心率加速和强烈的血管扩张作用,使饮酒者产生脸红、头晕、心慌、恶心等感觉,这也是“喝酒脸红”的根本原因。喝酒脸红应注意控制饮酒量 作为酒精的第一级代谢产物,乙醛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是同剂量乙醇的30倍,可以破坏DNA和蛋白质。喝酒脸红并非是酒量好,而是人们身体在代谢乙醛上出现了问题。这是身体在警告我们:珍爱生命,控制饮酒。
自酿葡萄酒如果正确选择原料、酿制方法合理,通常是不会发生中毒情况的。由于家庭酿造葡萄酒的过程中不具备专业的发酵环境和原料等,很多因素无法控制,易产生甲醇、杂油醇超标等安全风险隐患。此外,自酿过程中由于制作的过程不规范、消毒不到位等,还易引起杂菌污染。这些微生物在葡萄酒中生长繁殖,发生不良的理化反应,不但破坏了葡萄酒原有的风味,还会造成一定的健康风险。
一、选购适合酿造葡萄酒的优质葡萄。葡萄分为酿酒葡萄和鲜食葡萄,为提高自酿葡萄酒的质量,建议消费者在选购原料时,尽量购买新鲜、成熟、无破损的酿酒葡萄。
二、为防止杂菌污染,自酿葡萄酒的发酵器具在使用前应用热水或高度食用酒精清洗消毒、沥干;发酵时温度应控制在15-25℃之间,避免高于30℃;由于葡萄原料表皮微生物种类比较多,建议发酵前添加适量酿酒活性干酵母,达到抑制杂菌繁殖目的。发酵期间严禁向发酵容器内加水。如果在发酵或贮存过程中出现白毛、霉斑等异物,说明已感染杂菌,请不要再饮用。
三、由于自酿葡萄酒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为防止爆炸,应优先选用钢制和食品级塑料容器,最优选择大口的容器,装葡萄不要装满。发酵期间严禁将容器密封处理,应在瓶口留有空隙或用八层纱布封口。发酵结束后,应将酒与酵母完全分离,以防贮存期发酵涨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