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3月20日下午,第二届“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大型公益活动第四场走进淮南市大通区孔店中学,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超研究员通过古诗词和考古发现,让同学们感受和品味历史深厚的酒文化。据悉,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大型公益活动旨在通过考古专家进校园的形式,带青少年追寻安徽悠久历史,了解家乡光辉灿烂的文明。
有关酒的起源,说法不一。但杜康造酒说最为广泛流传。史料记载,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绪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这就是酒的制作的过程。杜康也被视为酿酒之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作《乐府诗》云:“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自此之后,酒为杜康所创之说,就广为人知了。
酒与中国古典诗词形影不离。诗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魏晋文学、唐诗和宋词。文人墨客们斗酒斗诗,诗增添了饮酒之乐趣,而酒则舒扬了诗的精魂,酒文化也由此应运而生。
从“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陈超从经典的诗句讲起,带领同学们跟着古诗词探索不同历史时代下,酒对于文人雅客创作的重要性以及饮酒的不同场景。
现如今,酒桌上经常会听见“炸个罍子”。“罍子”就是一种酒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酒文化,它所展现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酒本身,还在于酒文化丰富的内涵。这一切,不能离开一样东西来承载,那就是各式各样酒器。也正因有了酒器,才有了“茂林修竹”和“曲水流觞”的兰亭雅序,留下一段千古传唱。
在中国古代,酒器不仅样式繁多,用法也十分讲究。而且,古人在对酒器的选择上极其庄重。比如,在战国到汉朝时期,喝酒多需要用双手端杯的耳杯,来表示尊敬之意。
还有很多人应该都听过的一个酒器——觚,最初见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周。觚往往采用青铜制作,形状细长,口部和底部都呈喇叭状。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此外,还有樽、觥等各种讲究的酒器,为古人带来绝美的饮酒体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谁能把烈酒喝上三五斤已经能够说是海量了,超过此数的人千万人中难寻一二,但是我们常常能看见古书中的记载各种豪饮,一饮酒就是几十斤、几坛,更有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流传。
那么,古代人的酒量究竟有多大?古代人饮酒总是以酒器计算。古代的盛酒器皿,花样极其繁多,从古书的记载和地下考古发掘中常见的,除了现代通用的杯以外,有尊(樽)、豆、斗、爵觥,觚,甲、卮、角、罍等等。同一酒具的大小容量并不一致。
陈超介绍,斛、石、斗、升是古代容量单位,魏晋时期,1斛等于10斗,1斗等于10升,1升约合今200毫升,则1斗酒为2000毫升,重约4斤。
古代人真这么能喝?其实不然!陈超队长介绍,古人的酿酒工艺和现在不一样,简单来说,当时古人酿的酒和现在的黄酒、米酒等相似,酒精度比较低,所以就有了“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陈超队长介绍,《齐民要术》是中国历史上一本重要的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方面的重要文献,书中众多关于酿酒技艺的描述。《齐民要术》记述的造酒法有43种,记载了10种制曲方法,按当时的习惯分为神曲、白醪曲、笨曲、法曲四种类型。其中,神曲的制作的过程较多。
安徽人的酿酒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文献可考的记载了汉代酿酒法,《齐民要术》记载,约公元196年,家住安徽亳州的曹操向汉献帝进贡美酒并献上“九酝酒法”。明朝万历年间时,安徽的“减酒”再次成为贡品,进献皇帝。
在安徽地区现代名酒辈出,然而皖北乃至华东地区鲜有相关大型古代遗址发现。2019年,安徽省淮北市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的发现彰显了我国古代酿酒业的辉煌,其分布面积是迄今发现全国最大的,这是我国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考古工作者分别清理出祥源、大同聚和魁源三个糟坊的遗存,主要有5个蒸馏灶,1个储池,1处制曲房,2处晾堂,近40余处发酵池,4口水井,10余条排水沟,20余处房址,3条道路,百余个灰坑。
这是目前全国唯一覆盖蒸馏酿酒全流程设备的酿酒作坊遗址,较全面地反映出皖北乃至北方蒸馏酒制作流程与工艺发展的生态模式,足以证明濉溪酿酒工业的发达与繁荣,已达到一酒一城的规模。
陈超表示:“酒是一种饮品,但酒文化绝不仅仅是一种让人品酒的文化,酒文化在中国传承数千年,各个朝代都有酒的故事,酒慢慢的变成了了文化的载体。无论是煮酒论英雄还是杯酒释兵权,都是酒背后的意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酒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也有着属于它的独特魅力。”
孔店中学八(一)班闫紫宣同学听完讲座后意犹未尽,“通过陈老师的介绍,我了解了中国的酒文化,也对安徽的酿酒历史有了更深厚的理解,知道了考古发掘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希望自己以后能通过多种形式去了解中华灿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七一班的景浩南同学则表示,“掌握酒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之后,知道古代不同饮酒场景下的目的和意义,对品读和理解古代经典诗句有极大的帮助。”
淮南孔店中学校长郑仁义表示:“很荣幸安徽考古进校园活动能够走进相对偏远的孔店中学,作为乡村学校,同学们平时接触外界的机会相对较少,这次活动对拓展同学们的视野,了解安徽厚重的历史积淀非常有帮助,我们也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安徽厚重的历史,让他们更自信地走向未来。”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没有经过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一定要标注明确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照法律来追究法律责任。
从古诗词中品味深厚的酒文化——第二届“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大型公益活动第四场走进淮南孔店中学
从“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3月20日下午,第二届“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大型公益活动第四场走进淮南市大通区孔店中学,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超研究员通过古诗词和考古发现,让同学们感受和品味历史深厚的酒文化。据悉,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大型公益活动旨在通过考古专家进校园的形式,带青少年追寻安徽悠久历史,了解家乡光辉灿烂的文明。
有关酒的起源,说法不一。但杜康造酒说最为广泛流传。史料记载,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绪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这就是酒的制作的过程。杜康也被视为酿酒之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作《乐府诗》云:“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自此之后,酒为杜康所创之说,就广为人知了。
酒与中国古典诗词形影不离。诗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魏晋文学、唐诗和宋词。文人墨客们斗酒斗诗,诗增添了饮酒之乐趣,而酒则舒扬了诗的精魂,酒文化也由此应运而生。
从“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陈超从经典的诗句讲起,带领同学们跟着古诗词探索不同历史时代下,酒对于文人雅客创作的重要性以及饮酒的不同场景。
现如今,酒桌上经常会听见“炸个罍子”。“罍子”就是一种酒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酒文化,它所展现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酒本身,还在于酒文化丰富的内涵。这一切,不能离开一样东西来承载,那就是各式各样酒器。也正因有了酒器,才有了“茂林修竹”和“曲水流觞”的兰亭雅序,留下一段千古传唱。
在中国古代,酒器不仅样式繁多,用法也十分讲究。而且,古人在对酒器的选择上极其庄重。比如,在战国到汉朝时期,喝酒多需要用双手端杯的耳杯,来表示尊敬之意。
还有很多人应该都听过的一个酒器——觚,最初见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周。觚往往采用青铜制作,形状细长,口部和底部都呈喇叭状。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此外,还有樽、觥等各种讲究的酒器,为古人带来绝美的饮酒体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谁能把烈酒喝上三五斤已经能够说是海量了,超过此数的人千万人中难寻一二,但是我们常常能看见古书中的记载各种豪饮,一饮酒就是几十斤、几坛,更有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流传。
那么,古代人的酒量究竟有多大?古代人饮酒总是以酒器计算。古代的盛酒器皿,花样极其繁多,从古书的记载和地下考古发掘中常见的,除了现代通用的杯以外,有尊(樽)、豆、斗、爵觥,觚,甲、卮、角、罍等等。同一酒具的大小容量并不一致。
陈超介绍,斛、石、斗、升是古代容量单位,魏晋时期,1斛等于10斗,1斗等于10升,1升约合今200毫升,则1斗酒为2000毫升,重约4斤。
古代人真这么能喝?其实不然!陈超队长介绍,古人的酿酒工艺和现在不一样,简单来说,当时古人酿的酒和现在的黄酒、米酒等相似,酒精度比较低,所以就有了“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陈超队长介绍,《齐民要术》是中国历史上一本重要的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方面的重要文献,书中众多关于酿酒技艺的描述。《齐民要术》记述的造酒法有43种,记载了10种制曲方法,按当时的习惯分为神曲、白醪曲、笨曲、法曲四种类型。其中,神曲的制作的过程较多。
安徽人的酿酒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文献可考的记载了汉代酿酒法,《齐民要术》记载,约公元196年,家住安徽亳州的曹操向汉献帝进贡美酒并献上“九酝酒法”。明朝万历年间时,安徽的“减酒”再次成为贡品,进献皇帝。
在安徽地区现代名酒辈出,然而皖北乃至华东地区鲜有相关大型古代遗址发现。2019年,安徽省淮北市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的发现彰显了我国古代酿酒业的辉煌,其分布面积是迄今发现全国最大的,这是我国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考古工作者分别清理出祥源、大同聚和魁源三个糟坊的遗存,主要有5个蒸馏灶,1个储池,1处制曲房,2处晾堂,近40余处发酵池,4口水井,10余条排水沟,20余处房址,3条道路,百余个灰坑。
这是目前全国唯一覆盖蒸馏酿酒全流程设备的酿酒作坊遗址,较全面地反映出皖北乃至北方蒸馏酒制作流程与工艺发展的生态模式,足以证明濉溪酿酒工业的发达与繁荣,已达到一酒一城的规模。
陈超表示:“酒是一种饮品,但酒文化绝不仅仅是一种让人品酒的文化,酒文化在中国传承数千年,各个朝代都有酒的故事,酒慢慢的变成了了文化的载体。无论是煮酒论英雄还是杯酒释兵权,都是酒背后的意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酒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也有着属于它的独特魅力。”
孔店中学八(一)班闫紫宣同学听完讲座后意犹未尽,“通过陈老师的介绍,我了解了中国的酒文化,也对安徽的酿酒历史有了更深厚的理解,知道了考古发掘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希望自己以后能通过多种形式去了解中华灿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七一班的景浩南同学则表示,“掌握酒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之后,知道古代不同饮酒场景下的目的和意义,对品读和理解古代经典诗句有极大的帮助。”
淮南孔店中学校长郑仁义表示:“很荣幸安徽考古进校园活动能够走进相对偏远的孔店中学,作为乡村学校,同学们平时接触外界的机会相对较少,这次活动对拓展同学们的视野,了解安徽厚重的历史积淀非常有帮助,我们也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安徽厚重的历史,让他们更自信地走向未来。”
从“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3月20日下午,第二届“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大型公益活动第四场走进淮南市大通区孔店中学,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超研究员通过古诗词和考古发现,让同学们感受和品味历史深厚的酒文化。据悉,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大型公益活动旨在通过考古专家进校园的形式,带青少年追寻安徽悠久历史,了解家乡光辉灿烂的文明。